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国际油价如过山车般大幅波动,持续的大跌大涨对市场影响很大。目前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及美元走强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际油价还可能继续承压。这一段时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和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投机。其实全球煤炭的供大于求程度大大超过石油的供需失衡,但煤炭价格并没有像油价那样大幅波动,因为石油市场比较活跃,存在的投机因素较强,对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期导致了油价进一步下跌,而由于跌得太快太多,反弹幅度也将很大很快。

对于主要产油国的开采成本而言,每桶30~40美元的油价是显然难以维持的。对全球市场而言,今年石油需求依然将小幅增长;但供给侧由于生产商大幅减少投资,以及即将到来的石油相关企业破产潮将减少未来石油供应,一旦新的石油供需平衡成为市场主流预期,那么油价回升的速度将很快,年内油价回升到每桶50美元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因素对全球的影响显然不容忽视。除了体量大,中国的重要影响在于需求的动态波动较大。中国生产和消费近50%的煤炭和钢铁水泥,对大宗商品需求增量曾占到全球的40%~60%,市场显然非常关心中国未来对资源需求的变化。

中国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的11%~12%,而且进口依然强劲。2015年中国全年原油进口量达到3.4亿吨,上涨8.8%,创历史新高,但进口金额为8332.8亿元,较前一年下降40.5%。作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是低油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按照现在的进口量,如果石油从100美元下降到27美元,中国一年可省下1.1万亿元人民币,大概是10%的年税收(2015年中国税收大致是11万亿元)。

油价下跌总体对中国有利。但大幅度的油价波动,特别是今后可能的油价上涨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今后的国际油价会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石油供需情况是影响油价最基本的因素。石油价格下跌会导致石油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最终使石油供需再次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全球石油需求一直在增长;而全球石油公司的大幅投资削减和油井口数持续减少,都将使未来石油产量减缓,支持油价上行。

第二是地缘政治的问题。在当前油价水平上,没有哪个主要石油出口国可以在不动用储备资产的情况下满足本国的预算要求,如果油价长期低于每桶80美元,除非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否则其社会稳定将会受到影响。而地缘政治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从来都是立竿见影的,一旦这些国家出现社会稳定问题,可以很快改变石油供需平衡和油价预期。

第三,本轮低油价直接教育了新的非常规石油投资者。非常规石油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过快的投入和过高的融资杠杆可以使你血本无归,上一轮投资者血的教训将使今后新的投资者更为谨慎。虽然本轮低油价没有把非常规油气赶出去,但却有效打击了非常规石油气的投资积极性,也可能由此延缓非常规油气的技术进步。更为谨慎的石油投资也有利于油价。

第四,如果更为长期看油价问题,油价的最大威胁可能是储能技术和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储能技术和电动汽车的结合,可以形成对石油的有效替代。虽然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对石油替代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近年来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进步迅速,作为石油替代的威胁越来越明显。目前世界石油至少还够挖40年,如果真的预期近20年储能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将产生飞跃式突破,那么现在石油能卖多少算多少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应对油价大幅波动影响的一个方面是增加石油储备,中国的商业储备由于低油价而增加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计划建设90天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国很幸运地可以在非常低的油价情况下增加储备。虽然有石油战略储备设施不足的短板,如果油价维持低位的时间能够长一点,以中国的建设能力,有可能把相关储备设施建起来,完成90天的储备目标。

此外,目前中国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国家,占比依然超过50%。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石油进口多元化。比如说增加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减少从中东购买石油。此前海关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11月从俄罗斯进口原油390万吨,同比增长18%,从沙特阿拉伯采购量则下滑8.6%至360万吨。

对于中国而言,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还将大幅上升,真正能够回避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的是对石油进行替代。展望未来,压低油价的真正因素不是页岩油,而是新能源(如太阳能)、储能技术和电动汽车的技术突破,而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发展瓶颈在于储能技术,中国重视储能技术发展,以便在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新产业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进行石油替代。中东稳定也是维持较低油价的基本条件。如果有某个欧佩克国家受低油价影响,需要大幅削减财政开支而导致社会动荡,就会引爆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影响从来都是立竿见影的,因此中国还需密切关注中东局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话题:



0

推荐

林伯强

林伯强

20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Santa Barbara)。现任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