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尽管生物质能有种种发展困难,但发展生物质能是清洁发展和改变能源结构的重要一环,政府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在目前能源大环境比较疲弱的情况下,也需要提前布局。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重要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既可以用来发电,又可以转化为液体固体燃料,有多种用途。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相对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动物排泄物、能源作物等。与风电、太阳能、地热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生物质原料可以根据需要加工转化为液体或者固体燃料。近年来,随着对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的增加,生物质能源也相应得到发展。生物质发电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发电和垃圾发电,除生物质发电之外,其他利用形式也十分常见,如沼气是农村利用生物质能的主要方式。

    在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的起步相对较早,前期也得到相对较快的发展,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与近年来风电光伏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已从2005年的106万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9637万千瓦,太阳能并网发电也从7万千瓦增加到2805万千瓦。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在2005年就已经达到200万千瓦,到2014年也只增加到948万千瓦。

    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支持措施不完善等是生物质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但是,光伏、风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存在类似这些问题。因此生物质能源发展缓慢还有其他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因素。其中,生物质能源自身特点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只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不管是农林废弃物还是城市垃圾等原材料收集,都与生产和生活活动相关,就是说,发展生物质能源涉及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果无法保证原料的充足供应,生物质能源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

    农林生物质发电是生物质能的一种主要利用方式,原料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由于这类物质体积大,运输成本较高,而且收集不方便,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与一些国家的大规模农业生产不同,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农作物废弃物相对分散,收集相对困难,耗时耗力。中国农村虽然劳动力丰富,但外出务工人员考虑到时间成本,往往采用最直接的焚烧或者丢弃尽快处理掉农作物秸秆。另外农林废弃物原料种类较多,对电厂机器设备要求较高,容易造成损坏。

    垃圾发电也面临类似问题,虽然城市垃圾总量较大,但是垃圾分类实施状况不佳,造成垃圾热值较低,对机器设备损坏加大。城市垃圾的再利用率较低,很多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浪费。一些危险和特殊垃圾没有单独分类处理,造成垃圾发电原料构成十分复杂。

    由于发达国家垃圾分类体系相对成熟,垃圾焚烧设备设计没有考虑到中国垃圾原料的特点,因此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不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可能造成有毒气体排放超标。公众出于安全的考虑,往往对垃圾发电持抵制态度。生物质液体燃料也存在原料供给不足的问题,由于人口众多,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与美国、巴西等国不同,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而目前以木质纤维素和藻类等为主的生物质燃料转化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不成熟,成本也比较高。

    政府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严格管制,对于生物柴油的生产,主要问题是缺乏相关的政策、标准和正常的销售渠道。而近期随着全球油价的不断下跌,生物燃料的发展更加困难,以乙醇和生物柴油为代表的生物燃料作为交通的替代燃料,目前很不乐观。

    此外,目前国家对生物质的发展缺乏考虑各地的差异,而各地情况差别较大,不同地区的具体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同样的发展模式可能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由于生物质能源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以及人们生产方式的改变,短期效应不明显,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不足。

    尽管生物质能有种种的发展困难,但是发展生物质能是清洁发展和改变能源结构的重要一环,政府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在目前能源大环境比较疲弱的情况下,也需要提前布局,政策更有针对性和提高有效性。

    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关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还要合理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和过度建设,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城市垃圾要增加再利用比例,节约原材料,使废弃物得到利用。还要推动加快垃圾分类的实施。垃圾发电的规划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分别考虑。

    在研发投入上,增加对地方科研投入的支持力度,使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生物质利用方式。未来需要加快发展能源植物的种植,增加在边际土地的投入,减少使用可耕地资源,避免出现与粮争地的现象。另外,要加快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的科技研发,降低成本,提高其竞争能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话题:



0

推荐

林伯强

林伯强

20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Santa Barbara)。现任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