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家应该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时,国际原油价格先从年初不到100美元飙涨,在7月到达147美元的历史高位而后持续下跌,至2009年初跌落至40美元以下,大起大落原因很复杂。当原油价格触底时,引发了市场对油价持续低迷的担忧,然而油价在2009年波动性上涨,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重回80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后油价是如何反弹回升的呢?人们习惯将石油价格的震荡归因于投机等因素。事实上,影响石油价格变化的基本因素还是石油供需,而美元贬值、地缘政治、投机等因素可以放大和助推石油价格波动幅度。2008年金融危机后油价的反弹回升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从需求侧说,是新兴市场需求与经济复苏预期为油价回升奠定了基础。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在遭遇衰退的低谷后开始好转。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此次危机中遭受的影响相对较小,加上政府比较强的刺激政策,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着这些国家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根据BP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同比降低了1.7%(约120万桶/日),但下降主要集中在OECD国家。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增速虽有放缓,却没有下跌,相反需求量增加了86万桶/日,其中中国约54万桶/日。2009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强劲反弹主要得益于经济刺激方案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沥青需求催生的石油需求占到一半以上。与此同时,2009年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企稳回升速度也快于预期,在2009年年末美国经济先行指标回升,高于市场预期。

  从供给侧说,欧佩克减产为油价企稳回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次金融危机后油价的探底回升,欧佩克的减产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底欧佩克曾连续三次减产,以应对金融危机后油价的急剧下跌。2009年欧佩克进行持续减产,前三季度,欧佩克的平均减产履约率为70%,减产执行力度比较好,2009年其石油产量下降了近250万桶/日,降幅约7.3%。其中,沙特、科威特及阿联酋减产总量占欧佩克石油减产总量的70%。由于上游减产效果作用于市场需要时间,欧佩克减产计划的影响力到2009年第二季度才赶上需求量降低幅度,而此时正是国际油价走出60美元以下低位的关键时间。此外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量增加了45万桶/天,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美国和俄罗斯,但仍无法与欧佩克的大幅减产相较而论。2009年全球石油生产量同比下降2.6%,约200万桶/日,大于石油消费降幅,可以说主要是由于欧佩克供应量管理的结果。尽管生产约束在随后逐渐减弱,欧佩克的减产协议仍贯穿于2010年,避免了油价了再次回落。

  当时美元贬值也助推了油价回升。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美元持续贬值,大量资金流向原油等大宗商品避险,也助推了原油价格上涨。此外投机、库存、地缘政治等因素也是金融危机后油价快速回升的重要因素。客观而言,需求面的经济复苏预期、新兴国家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供给面欧佩克的有效大幅度减产才是国际油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快速反弹回升的最主要原因。

  有何启示?粗略地说至少有两点。首先,油价跌得快,反弹也可能很快,2008年油价从每桶30多美元上涨至80美元,只用了10个月。

  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供需格局产生重大变化,来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放缓,美国页岩油和页岩气的迅速发展,国际石油贸易的供需结构也相应改变了。供大于求是这轮油价暴跌的主要原因,从供给看,北美页岩油的开发增加了石油供给;从需求侧看,石油的需求增长减缓,特别是欧盟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14年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增速下降到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比较弱的石油需求预期放大了“供大于求”的影响。另外,受页岩油开发的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非欧佩克国家近两年实现了十年以来的最大幅增产,欧佩克对市场的影响力相对减弱。近期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导致的强势美元当然也加速了油价的下行。

  市场份额使得欧佩克还具有影响力,但要成功干预国际油价,这次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价。在目前的供需格局下,虽然美国超过80%的页岩油盈亏平衡点低于60美元/桶。然而,只有持续的低油价才会对美国页岩油产生真正影响,但是主要产油国的财政压力,可能比美国页岩油企业更难以抵御持续的低油价。因此,欧佩克内部是否能够像以前那样达成一致大幅度减产,似乎不乐观。另一方面,减产是否可以得到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配合,包括经济状况很差的俄罗斯和伊拉克也不乐观。
来源:《上海证券报》

0

话题:



0

推荐

林伯强

林伯强

20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Santa Barbara)。现任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