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有报道称,页岩气第三轮招标即将开始,正等待国土部批复。页岩气第三轮招标可能不再由国土部统一进行,而将招标下放到地方。2011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已经进行了两轮页岩气开采的招标。

2013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6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9%,然而受限于国内产量,天然气进口同比大幅增长,达到530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快速攀升至31.6%。雾霾治理加速了对天然气的需求,国内供给虽然也增长比较快,但跟不上需求增长,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看到了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潜力,国土资源部的资料表明中国的页岩气的技术可采储量有25万亿立方米,而2013年消费量仅为1700亿立方米,相对来说资源储备非常丰富。

第二轮19个区块对应的中标企业中,除了央企和地方国企外,仅有两家为民营企业。为了保证开发进度,第二轮招标中探矿权的设定期限仅有3年,远低于常规油气资源的10年。然而,国土资源部2013年7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标区块勘探开发进度的差异较大,总体上说进展缓慢,为此政府曾发出警告,对圈而不探,甚至利用中标区块进行圈钱的,将缩减区块面积甚至收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标企业采取中标后观望态度,导致页岩气开发进度“不理想”。

2013年中国的页岩气产量仅为2亿立方米,根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页岩气产量将达到65亿立方米,尽管业界认为这个目标可以完成,但目前的产量与规划目标还是相距甚远,进展缓慢的原因很多。

首先是目标的不一致性。中央希望通过页岩气发展来缓解天然气的供需紧张和改变能源结构。而地方政府则希望页岩气的项目开发给地方带来收益,比如通过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是开采出的部分页岩气供给当地使用。企业参与开发的积极程度,则取决于项目能否赚到钱,以及能赚多少钱。这种不一致性使得页岩气招标过程中出现利益博弈。

我国页岩气资源中较好的区块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中石油中石化等油气央企,根据相关油气开发探矿权的规定,大型油气央企可以通过登记的方式,获得原有常规油气区块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据说与传统油气企业矿业区重叠的页岩气资源占全国储量约80%,这说明传统油气企业拥有的页岩气资源禀赋非常好。国土资源部也曾在两轮页岩气区块公开招标之前,配给这些企业3万多平方千米的区块,超过了前两轮招标面积的总和。

在第二轮页岩气招标的过程中,区块选择最初由国土资源部拟定,然后与地方进行协调,而地方出于种种利益考虑,修改后的结果是,原来较好的区块被替换成较差的区块,或者是原定的区块面积被一减再减,导致标的区块质量的“缩水”。油气央企拥有的页岩气勘探区块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也可能是其在第二轮招标过程中行动“低调”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投资的收益性。第二轮最初参加招标的企业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属于民营,而一部分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为谋求转型,也积极参与了招标。可以说,投资者理解页岩气的发展潜力,参与也较为积极,然而也面临着两个难题,即前期高额的投入和出气量的不确定性。

高额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块“好坏”和勘探开发的技术成熟度,短期内难以降下来。前两轮招标区块资源禀赋不够好,导致一些有开发资质和实力的企业采取观望态度,也是导致页岩气开发进度缓慢的原因之一。政府虽然出台了对页岩气每立方米0.4元的补贴措施,对于开发企业来说,矿井能够产出足够的气,才有利可图,而如果出气量不够,前期勘探打井的成本则“打水漂”。

将来的招标无论采取统一的形式,还是各地分别进行,关键是拿出好的区块。高质量的区块一方面可以降低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还可以增大企业获利可能性,形成“赚钱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页岩气的开发。参与页岩气开发竞争的企业积极性越大、参与越多、页岩气开发技术进步也就越快,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勘探开发成本,反过来促进页岩气开发。

再次,需要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对于优质区块的选择,中央、地方政府和油气央企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如果区块邻近现有的管道设施,则有助于降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政府也可以考虑采用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形式,对企业的前期勘探开发进行适当的扶持。此外,还应该设立恰当的标的区块流转机制,以及对中标之后勘探开发的监督机制,提高中标后的“观望”成本。当然,企业参与中标之后可能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够按照原定计划进行开发,因此设立恰当的区块流转机制,加快区块的流转,降低交易费用也十分必要。对勘探开发的严格监督,除了有利于保证进度,避免圈而不探,甚至利用区块圈钱,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中国页岩气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政府将其定位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也采取种种措施来鼓励发展。笔者认为,比较好的策略是,在发展的初期,由于技术和经验比较缺乏,需要政府拿出好的区块来,从相对容易开发(利润比较丰厚)的区块入手,一方面有利于减少产业前期发展的阻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有利于加强竞争和技术进步,更好地促进页岩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证券报

0

话题:



0

推荐

林伯强

林伯强

20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Santa Barbara)。现任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