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2年以来中国煤炭行业发展遭遇了“严冬”。宏观经济增长趋缓、煤炭下游需求不振、雾霾治理都压缩了煤炭需求的增长空间。

  过剩产能是制约目前煤炭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产能和需求的错配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此外,由于新增产能的资金投入大且多为银行贷款,煤炭企业承担很大的财务压力和资金压力。

  按目前情况看来,煤炭供过于求的情况还可能持续下去。据长江证券估算,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两年,而此种预期也很可能会让煤炭价格继续下降。

  淘汰过剩产能,关键看煤炭行业如何应对,这将直接影响到煤价。尽管产能过剩,煤企仍需要加大生产力度,才有现金流可以还贷款,也只有生产和销售“正常”,才有可能继续从银行贷款。对于即将见顶的煤炭消费,“价低量长”的恶性循环,是煤炭企业和产煤大省都需要慎重对待的。

  限制产能除了煤炭企业自我约束,还意味着煤炭行业将经历整合。面临严峻的市场和发展环境,煤炭行业发展需要改变以往粗放扩张,开始精打细算,通过整合和提高管理效率,在市场管理和交易环节上下功夫。严峻的市场环境实际上也提供了煤炭整合和提高行业整体生产效率的动力和时机,通过整合煤炭行业,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发挥规模效应和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从国际煤炭产业发展的规律看,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横向整合,是煤炭行业成熟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外煤炭行业一般由几家大型煤炭企业把持,澳大利亚排名前五的煤炭集团占其总产能的70%以上。德国更为极端,只有鲁尔公司一家生产煤炭(除褐煤之外)。中国的煤炭行业集中度还相对较低,煤炭英才网数据显示,2013年排名前十的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而美国排名前四的煤炭企业占了全美煤炭总产量的70%左右。

  截至“十一五”末,中国煤炭企业装备水平差、管理能力弱的小煤矿数量仍占全国煤矿数量的80%。《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需要通过兼并重组,将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即使是4000家,行业集中度还是相对比较低。提高行业集中度,不仅有利于控制过剩产能和平稳煤价,而且有利于煤炭资源整合和竞争力的提高。

  煤炭企业还必须意识到“煤改电”过程会加速,煤电博弈依然是煤炭销售的重要方面。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1990年至今,美国煤炭总消费平均在9亿吨左右(近两年下降为8亿吨左右),总产量平均在10亿吨左右(近两年下降为9亿吨左右),电力煤炭消费占比平均在9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中国电力耗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接近50%,另一半煤炭消费以散烧等为主。由于散烧比较分散和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消费特点,除了污染排放量更大,排放治理也会更困难。

  因此,在终端多用电、少用煤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的发展趋势,雾霾治理会加速“煤改电”过程。一般而言,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比重越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越高,煤炭污染排放也相对会减少。而且,中国电力效率和减排水平在全球领先。因此,今后煤炭买家会更加集中在电力行业,加上目前电力比较强势,煤炭行业的销售策略需要改变。

  除了限制产能,还可以扩展煤炭生存空间,煤炭清洁利用是煤炭突围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越来越重要。比如加大原煤入洗比重,提高热效率,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等。此外,长期以来煤炭行业主要注重扩张发展,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并不是重点,煤炭自动化和安全生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还比较大,这也是煤炭今后发展需要关注的方向。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以往“量长价高”的日子已经不再,想赚快钱的企业可能已经不适合煤炭行业。未来的煤炭行业必然更加规模化和规范化,煤炭企业需要积极寻求变革。

  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将经过短期去产能和长期供需平衡的两个阶段。只有经历了去产能阶段,对煤炭企业进行成功的整合调整,才能取得长期供需平衡。除了改革,煤炭企业成功整合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有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收费占煤炭企业净利润的43%,可以考虑在煤炭企业整合期间,给予煤企适当减负。而且煤炭资源税改革出台后,政府可以考虑先将煤炭资源税率定得低一点,以后再逐步提高。虽然,“减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短期财政压力,但是长期来看是双赢。

  当然,政府还需要改革煤炭管理体制,改善煤炭国企评价机制。目前煤炭行业存在管理职能分散、交叉重叠、行政效率低等问题,此外资源开发秩序乱,甚至大型整装煤田被不合理分割等现象也不在少数,政府的煤炭管理和国有煤矿的考核标准必须兼顾市场供需和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经济观察报

0

话题:



0

推荐

林伯强

林伯强

20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Santa Barbara)。现任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

文章